《河南化工》
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及中原经济区战略地位的提升,河南抢抓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机遇,着力促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规划。当前很多国际会议在河南召开,因此,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。河南省该如何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,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?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。
一、MTI教育概况及河南现状
改革开放40年来,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,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提出,更加速了中国国际化进程。中国对外交流需求激增,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呼唤高层次翻译人才。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(MTI)。11年间,办学院校从最初的15所增加到现在的249所,累计招生从最初的百余人增长到现在的5.3万余人,毕业生人数已达3万余人[1],到2017年,全国已有215个MTI专业学位授权点[2]。河南共有11所院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。翻译硕士学位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专业学位,并在较短时间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翻译人才。[3]河南学子在各大翻译比赛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十余年间,翻译硕士教育取得成就如下:明确了翻译专业教育的地位;明确了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;翻译专业教育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;翻译专业教育进入了规范化发展阶段;翻译专业教育进入了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阶段;翻译专业教育进入了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发展阶段。然而,由于起步晚、经验不足,MTI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、课程设置、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。具体表现在10个方面:人才培养理念不清;人才培养方案不妥;师资队伍建设不强;教学方式方法不新;实践教学基地不用;教学管理方式不变;职业资格证书不接;国际合作交流不勤;翻译实践能力不够;人才培养质量不高。河南位处中原,地理位置重要,势必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,对外交流势必更加频繁,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。河南不乏特色院校,例如:华北水利水电大学、河南中医药大学、河南农业大学,这些特色院校可结合本校办学特色,发展有院校特色的翻译学科,以应对市场需求。本文将结合河南省实例,尝试对MTI教育的发展提出几点意见。
二、存在的问题
1.重理论轻实践
MTI旨在培养德、智、体全面发展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、适应国家经济、文化、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、应用型、专业口笔译人才。[4]就学科性质而言,翻译是一门跨文化交际活动,实践性是显著特点。MTI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高层次翻译能力。基于这样的专业学位性质和培养目标,实践课的学时数也应该有基本保证。[5]但目前MTI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讲得多,学术术语用得多,实践课安排不足,学生学了大量理论仍无法胜任翻译工作的情况,河南同样如此。虽然MTI教育政策的调整带来了七年的跨越式发展,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已逐步落实;但在推进办学模式转型的过程中,仍暴露出诸多问题,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未得到足够重视。MTI指导委员会于2013年公布的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评估指标体系》明确规定,“有一个以上、能为学生提供翻译实践机会的、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,实习基地有不低于一个学期的使用时间”,并且对实习基地提出了六项基本要求。目前绝大多数MTI院校名义上都有实践基地,但真正做到“建好”“用好”的不多。[6]
2.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
《翻译硕士学位基本要求》规定该专业毕业生应掌握“四种知识”(语言知识、翻译知识、百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),具备“五种能力”(语言能力、跨文化交际能力、翻译能力、百科知识获取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)。[7]社会分工的细化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功底,更要有特定领域专业知识,然而,目前的MTI教育大多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,尤其是译入语能力的培养,缺乏专业领域背景知识的教授,这也是高校应届生无法胜任翻译任务的重要原因。河南相关院校专业领域的翻译课程大多是选修课,例如:商务翻译、科技翻译、旅游翻译、传媒翻译等,授课内容多是翻译技巧,囿于时间、精力及师资水平,专业领域知识的讲授较少,专业知识的缺乏势必影响译文的精准性。根据培养方案,翻译专业人才应掌握“双语能力、口笔译技能及宽广的百科知识”,具有外语背景的翻译硕士学子仅熟悉语言文学是不够的,更要对经济学、法律、传播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趋势、专业词汇、文体样式、语法结构、修辞手段等有适度把握和研究。[8]
上一篇:翻译河南工程项目系列丛书:河南文化外译的探
下一篇:没有了